打破经营困境,团油助力民营加油站步步为“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室副研究员岳欣向财新记者分析,目前汽车排放污染物标准与汽油执行标准不匹配,空气污染治理效果势必打折,更甚者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此次中石油4位高层落马后,新的4位继任者已被提拔。他也是大庆油田历史上少见的空降最高负责人。
对于高风险行业石油化工来说,突发事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权力版图。王道富、冉新权则先后担任过长庆油田总经理。其中,沈殿成已经是第二次因祸得福。中石油今年上半年勘探生产板块贡献经营利润988.07亿元,而炼油化工板块亏损158.61亿元,销售板块也仅有34.28亿元的利润。长庆油田出身的人能够在中石油集团得以重用,成为与大庆油田出身者匹敌力量的原因是,长庆油田的油气勘探、开采业务近年来的确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
当然,曾经引发大范围权职变动的也不唯是灾难事故,遇上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改组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事件,也会有剧烈的人事变更。而近期爆出的中石油史上最大人事地震,或许也会再次对中石油内部权力体系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目前媒体普遍引用的数据是,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
在一些高端的海工装备方面,也在突破一些关键技术。要谈到南海的深水区的油气开发,很多区域是在争议区或者是敏感区,不可避免受到了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南海合作迟迟不能大幅度的推进。除了巨大的油气储量,南海还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要道之一,国际一半的油气运输都要经过南海。不过,钢铁研究总院教授杨忠民表示,从技术和装备角度,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比如说钻井的深度,国外达到了3000米以上,我们国家目前是1400米以上。
菲律宾政府的话,亟待在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水方面取得突破。中海油一位高层曾表示,从大陆海岸线往南海走,200公里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开采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300-3000米才刚刚起步。
今年2月份,EIA的最新报告将上述数字进一步下调,称南海石油储量是110亿桶,天然气是190亿方,这一数字相比该机构此前的估计几乎是腰斩。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称,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以及230亿吨以上的数据,来自于1969年联合国的一个专业委员会的调查资料。国外油气最大的水深2473米,我们国家在南海才300米深。刘锋分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技术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特别是相对于越南和菲律宾来说。
刘锋称,现在的开发情况是,因为整个南海争议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特别是在南沙群岛的中部,腹地应该是错综复杂。现在南海这个问题炒得比较热,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是争端国之一,现在还有美国,它所谓的重返亚太,南海是它介入亚太重要的抓手,还有俄罗斯。对油气开发,应该说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政策的鼓励,我相信后期我们的开发,应该是进一步加快。但中海油的条件严守51%的控股底线。
刘锋回忆,2005到2008年,中国、越南、菲律宾搞共同开发的协议,但很不幸,2008年以后,合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了,菲律宾却抛开了中国,单方面跟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深水作业,首先需要的是海工设备上的支持。
我们中国的话,主要集中在珠江口、琼东面海域,越南的话,向深水如火如荼在迈进。这在工程学上是极高的要求。
最近几年,中海油几乎每年都会宣布一批南海开放区块,供外国公司以PSC方式参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收回勘探开发成本后再与周边国家双方按比例分成。现在可以说自升式平台可以批量生产了。所以南海的航道非常的重要,这个也是国际上大国关心南海问题、关心南海航行自由的最主要的原因。像深海的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这方面,我们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这与上述230亿-300亿吨的估计差异甚大。
从目前来说,政治因素影响要大于技术因素影响。深水海域已经成为国际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
刘锋透露,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在南海多有各自开发的区块。王锦连也表示,中国的海工产品存在产品单一的缺陷,我们接了这么多单子,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上面。
刘锋称,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在海上政策方面,也向积极有为的方向转变,特别是从2011年以来,海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我们也能感觉得到政策的调整在加大。王锦连表示,去年和今年,中国又完成了一批主要的海工装备。
就油气储量而言,目前说法各异。事实上,东南亚诸国都不掌握海上采油核心技术,因此其采用的是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全都是采取PSC合作开发模式(产量分成合同,ProductionSharingContract)。同时,海上特殊的生产装置这些都是集中了人类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在海洋技术领域里面一些智慧和结晶,同时也是海上高压、高温、低温、高气流技术的荟萃。油气以及航道,使得南海正日渐成为国际政治热点地区。
王锦连称,我们整个在海工建造领域里面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中国、日本、韩国,大部分石油进口的话,基本上是依赖于南海这个航道到非洲
刘锋分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技术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特别是相对于越南和菲律宾来说。今年我们自升式平台全球大概有42座,今年1到7月份,我们国家接到的数量超过了一半。
像深海的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这方面,我们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但目前在国内来说,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
刘锋回忆,2005到2008年,中国、越南、菲律宾搞共同开发的协议,但很不幸,2008年以后,合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了,菲律宾却抛开了中国,单方面跟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在刘锋眼中,当下更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因素,南海地处远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各自声称拥有主权,使得中国在南海的油气开采阻力重重,在南海绝大部分的深水区,要么是敏感区,要么是争议区。做得比较早的是在西沙的海域,目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做的话,要做钻井,这是第一步,至于时间的话,还要根据整个形势等去判断,大概的情况是这样子的。中国、日本、韩国,大部分石油进口的话,基本上是依赖于南海这个航道到非洲。
对此,中国一直比较无奈。海工辅助船,连续好多年都超过了世界份额的30%,应该说我们也建成一批国际上面先进的海工装备,最近,我了解中远船务最近接到的一个订单,叫做第七代海洋工程钻井平台,这个我也是刚听说,钻井的深度更深。
即:周边国家指定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某一海域勘探开采油气资源,并以自身出具的许可权作为自己的出资比例,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成为主要操作者,负责勘探开发并承担资金和风险。而东南亚等国给出的分成比例之高,在全球都属罕见。
技术仍需加强我们国家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目前来看,海上石油增长的潜力,应该是在深水,而深水的希望应该是在南海,这已经是形成了共识。在刘锋看来,中国在南海腹地,尤其是南沙群岛附近没有进展,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中国在深水油气开发技术上有待提高。